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身边的榜样:科研育人的实践者——郭春生

2019年12月02日 17:31    浏览次数:

 编者按:近年来,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以提高基层党建组织力和政治力为抓手,明确学科建设定位,立足传统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凝炼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培育学科队伍,切实提高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水平,营造好教风好学风的校园氛围,特别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院师生中涌现出许多先进个人,他们以“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爱业如命”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师德精神,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付出、辛劳,学院育人机制不断完善,育人水平不断提高,育人成效不断显现。


个人简介:郭春生,博士,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共党员,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系党支部宣传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硅基板-环路热管芯片散热技术、航空航天热控制环路热管技术及流体通过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特性研究,主持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苏州市科技计划1项、深圳市知识创新计划1项、威海市科技计划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性课题项目1项、横向课题3项,发表SCI/EI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荣获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2018年入选“山东大学(威海)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和“威海市校地人才计划”。

郭,指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春,乃万物复苏之时;生,即生机勃勃,惠风和畅。人如其名,郭春生老师以他的专于工作,勤于科研,善于教学,为学生筑起专注科研的城墙,在细微中健全学生的价值观,赢得诸多学生的喜爱。“我最喜爱的老师”这一称号,他受之无愧。

立足岗位,发挥先锋作用:打造坚强的战斗堡垒

除了教学、科研任务外,郭春生还担任学院机械系教工党支部宣传委员,他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知信行统一,学思用贯通,积极协助好党支部书记做好党支部工作。注意引导发挥教工党员的先锋作用,将党员教育与科研、育人结合起来,立足“以党建促师德建设”,凸现党支部的组织和服务功能,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科研竞赛助力学生成才”建设新路,即: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为重点,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标。通过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科研反哺教学作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大力吸引本科生结合教师自身科研项目拓展科技竞赛项目,形成以本科生导师、科研助理、本科毕业设计和研究生的梯度式培养机制,实现了在校学生与前沿科研课题的对接融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同时,实现教学相长,提升教师队伍教书育人能力。支部内25名教工党员在学生科研竞赛指导、教学实践开拓、服务地方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方面积极参与和推动。自2016年以来,依托“科研竞赛助力学生成才”模式,机械系学生科研活动质量整体提高,综合能力提升,越来越多学生在科研竞赛中取得佳绩。学生在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各类省级以上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竞赛成绩中成绩突出,2016年以来,机械系学生获国家级奖励19项、省级奖励50余项,科创成绩再攀高峰。

桃李满天下,何须更种花:学生的认同便是最大的赞扬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一名教师,郭春生深谙其中的道理。从学生到教师,在走向岗位的过程中,他不断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感与自豪感。

于学业上,他是学生的领路人。他根据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及研究特长的不同,构建分工合理的科研培养模式,保证了各阶段的学生都能及时了解科研的相关知识。通过每周定期开展的例会,他召集大家做汇报,就一周的进展问题等做一些讨论,共同探讨解答疑难。

于生活中,他是学生的同行者。他经常与学生分享自身体会,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做到自立自信自强。

于育人时,他是学生的知心人。他引领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同时,保有正确的方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也正是他与学生特别的相处方式与独一无二的教育方式,令他得到了无数学生的认可与赞美。他曾带领的基于太阳能风能综合利用的小型淡水制取装置团队即使在毕业后也不忘他曾经带来的帮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为老师共同录制了一段视频,表达对老师的感激怀念之情。他与曾经带过的许多队伍如今仍会保有联系,探讨学术上的问题。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带头探索科学的永恒

“近代科学的目的就是探求真理,科研重在实践重在创新,而科学的永恒性便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郭春生对科研工作的认真执着,表现在带领学生进行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

科研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因为科研不同于其他事物,总会遇到未知的新生事物。海水淡化装置研制对于郭老师和队员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首当其冲的便是装置的理论设计,郭老师带领团队成员经过几个星期的奋战,设计图纸和理论计算不知经过多少次的修改,才最终定下方案,开始加工制造。海水淡化团队科研之初,团队经费不足,郭老师本人为项目垫付近万元。每个科研项目的进行都需要大笔的资金做支撑,而各种新设备的购进保障了项目的推进。对郭春生来说,这早已不是简单的资金消耗,资金投入的同时更是寄托了老师对学生的殷勤希望与信任。

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学科的研读给他以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海外留学的经历则为他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如果你没真正看过他国的发展,你个人的眼界是十分局限的,眼界的狭隘很容易限制个人的创新性,你也就难以想象出超于时代发展的事物。”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融合,帮助他获得超于他人的开阔视野。

“科学要求一切人不是别有用心而心甘情愿地献出一切,以便领受冷静的知识的沉甸甸的十字勋章这个奖赏。”郭春生老师不断探索,追求学术的精神,使得他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诸多骄人成绩。共主持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山东省自然基金2项、深圳市知识创新计划1项、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性课题项目1项、威海市科技发展计划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性课题1项、横向课题3项,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授权40余项。

如今郭春生的科研分为三个方向,航空热控环路热管、5G芯片散热微型环路热管、太阳能和风能综合淡水制取技术。其中,海水淡化方向科研项目的完成他始终选择交由本科生负责,“基本上没有老师会选择将项目完全交给本科生负责,但我相信本科生所展现出的活力与昂扬向上的精神是足以让他们胜任的,所以我选择相信他们。”经过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努力,海水淡化项目一届届传承下来,先是李轩等完成的《海岛式轻巧型低温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荣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实现校区历史上第一个挑战杯一等奖。然后,由李佳航等本科生完成的《基于太阳能和风能综合利用的小型淡水制取装置》荣获威海校区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的第一个国家一等奖及成果转化赛银奖,刚刚过去的第十六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由赵婉莹等完成的《基于太阳能风能综合利用的淡水制取装置》再次进入全国决赛,获得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些为老师的认可交上来一份最完美的答卷。

识花辨木,浇花育林:专属自我的教学理念

自2012年起,7年的从教经历使得他对教育事业有着一番自己的独特理解。对于不同的学生,他给予不同的定位进行分类化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关键在于如何开发。好比科技团队,有的擅长于答辩,有的擅长于做理论计算,有的擅长于去做实物,有的擅长整体的规划,有的商业同学擅长于销售展示。只要能专注于做好一样,就很了不起。”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依靠引导,而不能加以强迫,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以启发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材施教培养个人的闪光点。

教学方式上,他鼓励科教融合的方式。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科研竞赛等形式,获得知识的增长运用。他说,“往往想到很多东西与学生说,学生疑惑老师你怎么会总有这样好的想法。我说其实这个很简单,就是你看的多了,接触多了,你自然就可能会想到很多。”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总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多实践、多阅读,饱览群书方可胸有成竹,广泛实践才能实际掌握。只有协调好博与深的关系,扩大知识涉及面,才更能利用多方面的知识,获得创新性的想法。

他坚持严格要求自我,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工作,指导队伍参加第十五届挑战杯比赛,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山东省特等奖1项,第十六届挑战杯队伍获全国二等奖1项、山东省特等奖1项;指导第二届互联网+比赛获全国铜奖1项、山东省金奖1项,指导队伍参加第三届互联网+比赛荣获全国铜奖1项,山东省银奖1项,第四届互联网+比赛获全国银奖1项,山东省金奖1项;指导队伍参加2018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荣获全国三等奖1项,2018年“创青春”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2项;指导队伍参加节能减排竞赛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指导队伍参加山东省科技创新竞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指导队伍参加山东省机电产品竞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等。

他十分热爱教师这一职位,认为每天都可以接触到许多新鲜的事情,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有想法就可以去研究,带领学生一起去切实实践。每次学生拿到奖项,他都会感到为人师的自豪感。对于他所教授的学生,他总抱有最高的期望,“我希望我教出的学生都比我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三尺讲台,诉说日日教学的辛劳,一点灯火,点亮每位学生心中的光明。

文/李雪滢 李祥鹏   编辑/翔宇   来源/院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