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生课题组在传热传质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上发表环路热管研究新成果

2023年09月11日 14:55    浏览次数:

近日,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郭春生课题组在传热传质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IF: 7.0)在线发表了题为High-performance multi-morphology porous wick fabricated using a composite pore former的研究论文,展示了团队在环路热管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淼为文章第一作者,山东大学郭春生副教授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林瀚高级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环路热管因具有传热效率高、温度均匀性好和抗重力能力强等优点,被视为解决电子设备热管理难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在环路热管中,毛细芯能够依靠自身的毛细作用为工质循环提供动力,对改善流动和传热特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理想的毛细芯应具有较低的流动阻力、出色的抽吸性能和较高的抗压强度,但因受制于孔隙结构难以同时满足。基于此,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用于制备具有多种孔隙形态毛细芯的新型复合造孔剂,利用其制备的毛细芯具有重量轻、制备简单等优点,并实现了孔隙率、耐压强度和抽吸性能之间的平衡。带有这种毛细芯的环路热管在热源温度低于85℃的情况下,可耗散高达260 W的热负荷,热阻仅至0.133℃/W,并具有卓越的抗重力性能。本研究为开发先进的毛细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并在数据中心、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图为毛细芯的制备过程和SEM图像。其中,a图为三种毛细芯的制备过程;b图为不含造孔剂的镍基毛细芯SEM图,c图为使用20% NaCl作为造孔剂制备的毛细芯的SEM图,d图为使用10% NaCl和10% g-C3N4作为造孔剂制备的多形貌孔隙毛细芯的SEM图。

本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等项目资助。

本文第一作者刘淼为山东大学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合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曾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级一等奖等;通讯作者郭春生为山东大学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微纳制造与能源科学研究,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承担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科技示范工程)——“核动未来”科技示范工程一期“核能供热及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课题,主持各级计划项目20余项,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荣获威海市青年科技奖,入选山东大学(威海)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威海市校地人才合作计划;通讯作者林瀚为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原子材料科学与技术中心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激光物理与纳米制造、光-物质相互作用、光子纳米材料与器件等,在Chemical Reviews、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0余篇,H因子36。

郭春生副教授带领的微纳制造与能源科学研究团队聚焦国际上热学、光子学等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在航天热控环路热管、5G芯片微纳尺度靶向散热技术、薄膜热电材料、冷却辐射薄膜技术等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团队在eLight、Nano Energy、Carb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指导本科生科研团队在互联网+、挑战杯、节能减排等教育部公认的重要科技竞赛中获奖百余项。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是国际传热传质领域的知名期刊,在全球137种力学(MECHANICS)SCI收录期刊中排名第7(TOP7);全球62种热力学(THERMODYNAMICS)SCI收录期刊中排名第4(TOP4);2022年影响因子/JCR分区为7.0/Q1。

作者:文/郭春生、刘淼 图/刘淼 编辑:牛淼淼